别敦荣 | 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走进世界(附视频)
编者按
(会议详情点击图片查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梦想。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命题,并且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前进方向,揭示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丰富内涵,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确立了新的起点和坐标。为此,苏州大学于4月30日举办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学术研讨会,特邀九位著名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交流研讨。“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公众号将依次推出专家会议发言,整组笔会全文将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刊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提供参考。
视频 | 别敦荣教授会议报告
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走进世界
别敦荣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长)
世界一流大学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主观追求。说它是客观存在,是因为在世界上本来就存在一批世界一流大学,而且这些大学主要集中在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说它是主观追求,是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正在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并以各种专门计划来推动建设工作。有统计表明,全球已经或正在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共涉及2000多所大学或机构。这些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有很多,不同学校的发展模式也不相同。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持续一段时期,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全面推进。最近,笔者对部分国外学者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进行了研究,同时反思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现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目标定位、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等若干主要方面还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建设目标再定位
毫无疑问,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定位于“世界一流”。对于这一定位的内涵,政策文件的解释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主要在于我们自身,即中国立场。
在一些国际学者的主张中,世界一流大学既具有国家性,又具有世界性、国际性或全球性。这里列举三位学者的观点:大卫·沃森(David Watson)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有前瞻性的世界观,也就是要与世界的发展保持同步。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球竞争力,能够吸引优秀教授、学生、研究资金来提高研究生产力;二是具有超越大学和国家的人文价值取向;三是倾向于通过教学和研究活动实现自身发展,更关注对人类的普遍利益。沃森还引用了2004年英国政府部门发布的文件,提出世界级教育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了解世界级教育系统的标准,成为全球的合作伙伴。在他看来,“超越大学和国家的人文价值”“更关注人类的普遍利益”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可缺少的内涵。
简·萨德拉克(Jan Sadlak)等人提出,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聚焦在国际化层面:在研究和教学方面享有国际声誉;在各领域拥有众多精英和世界领袖;不仅得到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的认可,而且在高等教育界之外也得到认可;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部门;具有独特的声誉;拥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生产出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例如,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成果;吸引最有能力的学生并培养出最优秀的毕业生;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员工;从国际市场招聘员工和学生;吸引高比例的研究生以及海外学生;与全球活动保持密切的联系;拥有稳健的财务基础;获得大量捐赠资金和收入;拥有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例如,来自政府、私营公司部门的资金,研究收入,海外学生费用。此外,萨德拉克针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性特点提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并不完全来自本国,它们能够吸引全球范围内最有才华的人,这些人更容易接受新的想法和方法。从萨德拉克等人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国际声誉”“国际市场”“全球活动”“全球范围”在世界一流大学办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国际”和“全球”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维度。
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有利于创造和传播一系列学科和领域的知识,提供各级精英教育,服务国家需要,促进国际公共利益。阿特巴赫将“国家需要”与“国际公共利益”并列,看作世界一流大学两大办学目的指向。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在服务国家需要的同时,还要增进国际公共利益。
从三位国际学者的论述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要把国家和国际(世界、全球、人类)统一起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定位应兼顾国家和国际,要超越单纯的国家立场、国家意识,将世界一流大学置于国际、世界、全球和人类的视野之中加以谋划,使之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建设内容再突破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容有哪些,这既是国家政策应当界定的范畴,又是目标大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我国相关政策提出了五大建设任务,包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显然,这些任务都是针对我国大学办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有着强烈的问题导向性。
国际学者在述及世界一流大学的表现和功能的时候,对其办学各主要方面的认识视野更宽更广。韩国学者申正哲(Jung Cheol Shin)和德国学者芭芭拉·M.凯姆(Barbara M. Kehm)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国家级大学、地方性大学的功能进行对比发现:在研究上,世界一流大学更重视长期和基础研究,而不是短期和应用研究。研究主题涵盖更广泛的全球性问题,例如,全球变暖、人类健康等问题。在教学上,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科学、商业、政治、非政府组织(NGO)、公共组织(如超国际组织)和政府领导层的全球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世界一流大学认为创造力比简单地传播既定知识更为关键。在社会服务上,世界一流大学通过解决全球性问题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其活动的主要目标不是为自己创造利益,而是为整个人类创造利益,其活动并非直接涉及社会问题,而是提供知识和教育,间接为社会做贡献。从两位学者的观点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内涵与国家级大学和地方性大学有很大不同,世界一流大学更加关注和重视“长期和基础研究”“全球性问题”“全球领导者”“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等。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只顾“外面的事”,不管“国内的事”,而是说世界一流大学肩负着与其他大学不同的使命,或者说它们应当做的事是其他大学难以承担的。
三、建设路径再设计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径很多,相关政策和研究都有很多要求和动议。一些国际学者对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里主要讨论几位学者的主张。达莎娜·V.班克(Darshna V. Banker)和卡尼卡·T.巴尔(Kanika T. Bhal)研究发现,国际声誉、国际影响力、国际学术研究等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特征,世界一流大学是学科覆盖面广、国际化程度高的综合性大学;除了研究成果数量外,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是学术研究的质量与意义;大多数都有医学院,在生物科学领域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多数规模都比较大,平均学生人数在20000~34000人之间,平均教职工人数在2400~3000人之间;多数的生师比都比较低,从6.0∶1到10.8∶1不等;等等。莱昂·克莱莫尼尼(Leon Cremonini)等学者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是能够从国外高等教育系统吸引更多的教职员工、学生和研究资金;第二,促进大量私人资金进入高等教育系统中;第三,促进高等教育系统的改进与差异化运作,并通过降低辍学率等方式更有效地利用公共资源;第四,通过创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高等教育产品,吸引更多的学生;第五,提升声誉。从上述几位学者的观点看,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径涉及校内外诸多方面,既涉及学科数量与结构、国际化程度、学术研究、师生规模和生师比、创造高等教育新产品,还涉及外部资源争取和利用,包括国外资金和人力资源、社会私人资金和公共资源,等等。这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除了常规建设路径外,还应当重视国内外竞争,包括师生竞争、资源竞争等,尤其是全面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现自身的竞争力、影响力和特殊价值。
综上,从国际视角来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总体上以校内建设为主,以国内为主要活动范围,以服务国家为指针,国际化目标导向和主要建设措施服务于国内发展。毫无疑问,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殊群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增强办学实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与此同时,应当看到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殊性,这是一批居于全球大学金字塔顶端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们不仅属于国家,而且属于世界和人类。有鉴于此,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国内发展是基础,全球开拓是方向,要在国际和全球舞台上,为人类文明进步可持续发展发挥中国大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17年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7JJD88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为方便阅读,全文注释已省略。该文将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2期,最终版本以刊出为准。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期回顾
下期预告
张应强 |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路
苏州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矩阵
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
教科版
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版